期刊
  出版年
  关键词
结果中检索 Open Search
Please wait a minute...
选择: 显示/隐藏图片
上海市宝山区登革热媒介伊蚊密度指数与气象因素滞后效应分析
杨迎宇, 王莹莹, 陈芸, 付朝伟
摘要270)      PDF (1487KB)(941)   
目的 探讨上海市宝山区气象因素对媒介伊蚊密度指数的滞后性影响,为当地登革热预测预警提供依据。 方法 采用分布滞后非线性模型(DLNM)分析2019年4-10月宝山区日平均气温、日最低气温、日最高气温、日平均气压、日平均风速、日平均相对湿度和日平均累计降雨量等气象因素对媒介伊蚊密度指数的滞后效应。 结果 对帐诱指数的滞后效应上,日最低气温较高时,效应强度峰值较早出现在0~2 d,气温较低时,效应强度峰值较晚出现在20~30 d;对停落指数的滞后效应上,日平均气温较高时,效应强度峰值较早出现在0~5 d,气温较低时,效应强度峰值较晚出现在25~30 d;对布雷图指数的滞后效应上,日平均气温较高时,滞后效应强度峰值出现在最开始,气温较低时,效应强度峰值出现在5~10 d;对诱蚊诱卵指数的滞后效应上,日平均气温较高时,效应强度峰值较早出现在0~3 d,气温较低时,效应强度峰值较晚出现在15~30 d。 结论 日平均气温、日平均相对湿度、日平均风速等气象因素对于上海市宝山区伊蚊密度存在滞后效应,高温、高湿、较高或较低风速,可加快伊蚊密度滞后效应峰值的出现,结果提示基于气象因素可预测伊蚊密度变化。
2021, 32 (3): 286-290.    doi: 10.11853/j.issn.1003.8280.2021.03.006
上海市宝山区2009-2012年成蚊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杨迎宇, 李明珠
摘要283)      PDF (866KB)(776)   

目的 了解上海市宝山区2009-2012年成蚊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法调查成蚊密度。对2009-2012年宝山区的国家病媒监测点蚊虫密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2009-2012年共捕获成蚊5种5041只,淡色库蚊是居民区和农户的优势种,分别占居民区和农户捕获成蚊总数的94.6%和98.8%;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分别占牲畜棚捕获成蚊总数的46.6%和23.5%。居民区的平均密度最低为1.81只/人工小时,农户为6.70只/人工小时,牲畜棚的平均密度最高为30.08只/人工小时。每年季节消长情况相似,密度高峰一般在6-9月,1-4月和11-12月成蚊密度很低,4年平均密度指数呈递增趋势。结论 4年来成蚊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无明显变化,淡色库蚊为居民区、农户的绝对优势种,而牲畜棚的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全区5-10月可开展蚊虫防治工作。

2014, 25 (6): 584-586.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6.028
上海市宝山区2009-2012年成蚊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杨迎宇,李明珠
摘要234)      PDF (306KB)(484)   
目的 了解上海市宝山区2009-2012年成蚊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情况,为蚊虫及蚊媒传染病的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法调查成蚊密度。对2009-2012年宝山区的国家病媒监测点蚊虫密度监测资料进行分析。 结果 2009-2012年共捕获成蚊5种5041只,淡色库蚊是居民区和农户的优势种,分别占居民区和农户捕获成蚊总数的94.6%和98.8%;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分别占牲畜棚捕获成蚊总数的46.6%和23.5%。居民区的平均密度最低为1.81只/人工小时,农户为6.70只/人工小时,牲畜棚的平均密度最高为30.08只/人工小时。每年季节消长情况相似,密度高峰一般在6-9月,1-4月和11-12月成蚊密度很低,4年平均密度指数呈递增趋势。 结论 4年来成蚊种群构成和季节消长无明显变化,淡色库蚊为居民区、农户的绝对优势种,而牲畜棚的优势蚊种为淡色库蚊和三带喙库蚊,全区5-10月可开展蚊虫防治工作。
2014, 25 (6): 584-586.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6.028
上海市宝山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溴敌隆的抗药性调查
杨迎宇,孙春卫,李明珠
摘要344)      PDF (299KB)(789)   
目的 调查宝山区黄胸鼠和褐家鼠对溴敌隆杀鼠剂的抗药性,为科学使用化学灭鼠药物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 按照全国鼠类抗药性监测协作组统一的无选择性摄毒实验方法。 结果 实验的21只黄胸鼠和20只褐家鼠,供给0.005%溴敌隆毒饵后在实验期限内均死亡,平均死亡天数分别为6.3和6.7 d,平均消耗溴敌隆原药分别为14.91和23.99 mg/kg,且未检测到抗溴敌隆的黄胸鼠和褐家鼠个体。 结论 宝山区的黄胸鼠和褐家鼠对第二代抗凝血杀鼠剂(溴敌隆)均无明显抗药性。应定期开展抗药性监测,科学选用第一、二代抗凝血杀鼠剂,以延缓抗药性的发生和发展。
2014, 25 (4): 359-360.    doi: 10.11853/j.issn.1003.4692.2014.04.021
2006-2008年上海市宝山区病媒生物监测结果分析
杨迎宇
摘要1764)      PDF (925KB)(997)   

目的 了解宝山区病媒生物种群密度及其消长规律,为媒介疾病的流行病学分析和控制病媒生物的危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鼠密度监测采用夹夜法(诱饵用生花生米);蚊类监测采用人工小时法;蝇类监测采用诱蝇笼诱捕法;蜚蠊监测采用粘蟑纸粘捕法。结果 2006-2008年共布放鼠夹25 898夹次,有效夹24 237夹次,捕鼠77只,鼠密度为0.32%;捕获蚊虫5345只,蚊密度为9.28只/人工小时;共布放诱蝇笼540个,捕获蝇类932只,平均蝇密度为1.73只/笼;布放并回收粘蟑纸6480张,其中阳性448张,捕获蜚蠊3316只,平均密度为0.51只/张,平均侵害率为6.91%,德国小蠊为优势种。结论 褐家鼠、小家鼠、淡色库蚊、丝光绿蝇、家蝇以及德国小蠊是宝山区防制的主要对象,要降低其密度,应根据它们的孳生、栖息习性及其季节消长特点,采取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2010, 21 (6): 601-602.
2001-2006年上海市宝山区鼠密度监测结果分析
杨迎宇, 孙春卫
摘要1443)      PDF (350KB)(914)   

【摘要】 目的 掌握上海市宝山区鼠类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和季节消长规律,为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整理2001-2006年宝山区鼠情监测的资料并进行分析。结果 6年中共捕获鼠类5种233只,褐家鼠为优势鼠种,小家鼠为常见种。城区以褐家鼠为主,农村地区则以小家鼠为主。宝山区鼠密度在3-4月和9-10月呈现2次高峰。结论 在每年的春秋两季分别开展一次突击性灭鼠活动,农村地区应以小家鼠为主,城市地区则以褐家鼠为主,有针对性地分别选择杀灭及适口性好的毒饵和投饵方式。

2009, 20 (1): 75-76.
2种灭蜚蠊颗粒剂现场效果观察
孙春卫;杨迎宇
摘要464)      PDF (166KB)(703)